折叠私立南开学校
1919年,初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2号)。
1920年增设矿科。这一时期,学校经费缺乏,张伯苓校长多次南下募款。在建立初期,南开大学就开时代先声,实行男女同校,这在北方私立大学中为第一家。
1920年秋季,许桂英考入南开大学文科,从此开了南开大学男女学生同校的先河。
1922年3月学校租定八里台村北村南公地两段共400余亩,兴建教学楼、男女生宿舍、教员住宅。
1923年6月,教学楼及男生宿舍首先交工。教学楼提名“秀山堂”,并立秀山铜像以资纪念。
1923年学校有新的发展,秀山堂、第一、第二男生宿舍、女生及教员住宅共9所全部竣工后,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捐助建筑及设备费12万5千元,河南袁述之捐款7万元,开始兴建科学馆。
1923年8月,南开大学正式迁入八里台新校址。学校设文、理、商、矿四科外,增设预科,南开大学初具规模。
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经济研究所)和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等多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借重。
1929年,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科。
1931年,商学院与文学院经济系及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经济学院;创办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附属于理学院;1932年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以及投资所限,学校规模一直较小,1937年在校学生仅429人,但师资力量较强,凌冰(教育)、姜立夫、刘晋年(数学)、饶毓泰(物理)、邱宗岳、杨石先(化学)、李继侗、熊大仕(生物)、蒋廷黻(历史)、李济(人类学)、肖公权、徐谟、张忠钹(政治学)、何廉、方显廷、陈序经、李卓敏(经济)、黄钰生(心理学)、张彭春(教育学)、柳无忌(英文)、司徒月兰(英文)、冯文潜(哲学)、张克忠、张洪沅(化工)等。竺可桢(气象、地理)、汤用彤(哲学)、萧叔玉(经济)、范文澜(历史)、罗隆基(政治)、吴大猷(物理)等也都曾在南开短期任教。
1937年华北事变后,天津的形势日趋紧张。7月12日,日军向天津进攻。7月30日凌晨一点,日军开始向南开大学开炮。正处于成熟发展时期的南开大学不幸惨遭日本侵略军狂轰滥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同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
折叠西南联大时期
1938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1939年南开经济研究所迁至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内,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
1946年5月4日,联大全校师生举行结业典礼,西南联大正式结束。继而举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揭幕式。碑文中写到:“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三校复员北归。
折叠国立南开大学时期
1946年4月9日,教育部宣布南开大学改为国立,张伯苓任校长。从此,南开大学开始了国立时期。
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计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师资力量有了加强,一批学者如吴大任、卞之琳、肖采瑜、傅筑夫、高振衡、李广田、罗大冈、汪德熙、谢国桢、张清常、王玉哲、杨生茂、司徒月兰等来校任教。张伯苓在担任校长长达30年之后,于1948年离任,由何廉先生代理校长。
复校后设文学院、理学院、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以及协和医学院的文理科学士毕业生成绩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即今之大学四年级学生)。
折叠南开大学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南开大学开始了新的历程。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开大学工学院并入天津大学,由一所学科比较齐全的大学变成了一所仅拥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设有14个系,3个专修科。院系调整后,郑天挺、雷海宗、吴廷璆 、李何林、朱维之、李霁野、季陶达、顾昌栋、温公颐、陈仁烈、江安才、曾鼎禾、杨宗磐调入南开;王赣愚、何炳林、陈荣悌、陈茹玉、陈天池、王积涛、严志达等一批国外留学者纷纷回归, 相继加入南开教席,奠定了今天南开化学、数学、历史学、经济学在大陆举足轻重的地位。
1958年,南开大学的贸易、企业管理、会计、金融、财政、统计等系转入新组建的天津财经学院(现天津财经大学)。1960年设立地质地理系(1961年停办)、物理二系(1961年转入兰州大学)和哲学系。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的南开大学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1966年至1971年教学、科研工作完全瘫痪,五年之久不招生、上课。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学校大部分校舍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1980年以后,南开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老专业基础优质的优势,建立了一批新的专业和研究机构。文科重点增设了以财经类为主的应用性专业,并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恢复了经济学院,理科重点增设了交叉、边缘和高新科技类专业。到80年代中后期,南开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及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
1984年,南开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
1988年,国家教委进行首批高等学校博士点重点学科的评选中,南开大学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共11个,位列高校第七。[3]
1994年,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并入南开大学。
1995年12月,南开大学成为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
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南开大学进入首批国家教育工程“985工程”,跻身21 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2010年3月7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继续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筹备建设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
2010年5月14日,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整建制划转南开大学,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成立;国家旅游局与南开大学签署框架协议,开展全面合作。
2013年,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认定,南开成为首批进入最新国家教育工程“2011计划”建设的高校。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南开大学的发展,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1957年和1959年三次回母校视察;1958年毛泽东主席莅临学校视察;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李鹏、朱鎔基、温家宝等也曾先后视察南开大学,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南开师生以极大的鼓舞。[4]
2016年8月3日,南开大学附属医院在河西区微山路4号(原天津市第四医院)揭牌成立。
2017年4月6日,该校校长办公会日前研究并同意成立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 6月10日,南开大学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保险研究中心成立。 8月,由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申报的“南开大学全域旅游研究所”正式获国家旅游局同意设立。这也是我国首个全域旅游研究所,将承担全域旅游专家委员会秘书处职能。 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10月30日,“南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揭牌。 南开大学日前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
2018年5月,南开大学成立了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南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南开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
折叠编辑本段学术科研
折叠科研机构
截止2018年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生态环境部(原国家环保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国家外专局“111”创新引智基地8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示范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4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3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7个。
折叠学术成果
截至2018年5月,9项成果获2017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2项成果获教育部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2项发明专利获2017年天津市专利奖。1项成果获2017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2人获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
2007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7项,国家级精品课35门,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10项成果获2013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2012年,被SSCI收录论文40篇,被CSSCI收录论文1478篇。2013年,被SCI收录论文1399篇,被EI收录论文819篇,被CPCI-S收录会议论文79篇;“表现不俗”论文数628篇,占SCI收录论文总数的45.67%,所占比例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在自然科学方面,学校SCI论文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在有机化学、农药化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光学等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薄膜光电子等一批尖端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2003至2011年间,南开大学获得了9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年至2013年,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2年,被SCI收录论文1292篇,被EI收录论文633篇,被CPCI-S收录论文90篇;“表现不俗”论文数496篇,所占比例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不用手握方向盘,不用脚踩油门、刹车,只要用“脑”想一想,就能开汽车?没错!南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段峰副教授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 “脑控汽车”,该成果在国内首次实现人脑驱车及脑电信号与汽车系统的“连结”,这有望彻底改变“手”“脚”并用的驾车模式,让肢体残疾人士的“驱车梦想”不再遥远。
2015年7月15日,段峰研究团队在南开大学进行了一场实验。实验员头戴装有16个采集点的脑电信号采集设备,通过脑电信号对一辆装有计算机处理系统、车载电控单元等装置的汽车进行“发号施令”,汽车在人脑的操控下能够准确执行启动、直线前进、直线倒车、刹车、车门上锁或解锁等规定指令。
这项研究通过脑电设备,捕捉人在集中注意力时产生的脑电信号,利用脑电信号识别系统分析人的驱车意图并向汽车发送操控指令,以此实现人脑控制汽车的目的。
“脑控汽车”研究团队与长城汽车共同合作研发,经过2年多的反复实验,最终实现人脑驱车行驶,力争实现国产汽车引领世界汽车智能化、人性化的研究发展新方向。
折叠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2013年,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341万册,其中中文图书200余万册,外文图书20多个语种60多万册。馆藏文献以经济、历史、数学、化学等学科最为丰富。中文报刊以经济和教育为特色,收藏的国内高校出版的学报较全;外文报刊以化学为特色,《化学文摘》从第一卷第一期(1907出版)开始收藏;收藏最早的外文期刊是1833年出版的The Chinese Repository(澳门月报)。
在馆藏古籍线装书中,有善本书约22000余册,2000余种。内有宋元刻本24部,明刻本640余部,清初精刻本900余部,明清抄本近300部,手稿本72部,写本及韩、和刻本40余部。特藏文献包括外文珍本图书,大量价值珍贵的图、画精品,还有为数不少面世不多的明清时代的石印、铜版印及手绘各类地图,总计400种,3200余册。古籍部还藏有1949年以前期刊3000余种,9000余册。[5]
学术期刊
《南开大学学报》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开管理评论》
《南开经济研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南开法学评论》
《文学与文化》
折叠编辑本段办学规模
折叠院系设置
截止2018年,有专业学院27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86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
人文科学 | 社会科学 | 理学 | 信息与工程科学 | 医学 | 跨学科类 |
---|---|---|---|---|---|
文学院 |
经济学院 |
数学科学学院 |
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 |
医学院 |
伯苓学院 |
历史学院 |
金融学院 |
化学学院 |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
药学院 |
泰达学院 |
哲学院 |
商学院 |
物理科学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人民医院 |
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
法学院 |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眼科医院 | 组合数学研究中心 | |
旅游与服务学院 |
教育研究所 | 软件学院 | 口腔医院 | 统计研究院 | |
汉语言文化学院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
泰达生物技术学院 | 金融发展研究院 | ||
日本研究院 |
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 泰达应用物理学院 |
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 |
||
滨海学院 |
折叠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5月,有专任教师204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74人、硕士生导师865人,教授782人、副教授825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人事关系在本校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6人,青年拔尖人才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4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1人、主要成员29人,“973”和“863”首席科学家18人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7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2人、讲座教授16人、青年学者10人,“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1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64人,“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任总统金大中、法国前总理洛朗法比尤斯、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等被学校聘为名誉教授,并有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兼职教授。
院士(10人):
申泮文(化学)葛墨林(物理)宋礼成(化学)李正名(化学)饶子和(生物)
张伟平(数学)龙以明(数学)周其林(化学)陈永川(数学)程津培(化学)
已故院士(10人):
姜立夫(数学)饶毓泰(物理)李继侗(生物)杨石先(化学)何炳林(化学)陈茹玉(化学)高振衡(化学)严志达(数学)陈荣悌(化学)母国光(物理)。
历届名师
凌冰(教育)、姜立夫、刘晋年(数学)、饶毓泰(物理)、邱宗岳、杨石先(化学)、李继侗、熊大仕(生物)、蒋廷黻(历史)、李济(人类学)、萧公权、徐谟(政治学)、何廉、方显廷、陈序经、李卓敏(经济)、黄钰生(心理学)、张彭春(教育学)、柳无忌(英文)、司徒月兰(英文)、冯文潜(哲学)、张克忠、张洪元(化工)、竺可桢(气象、地理)、汤用彤(哲学)、范文澜(历史)、罗隆基(政治)、吴大猷(物理)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策教学团队 | 朱光磊 |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团队 | 佟家栋 |
化学实验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吴世华 |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 高立模 |
微生物学类课程教学团队 | 刘方 | 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鞠美庭 |
折叠学科建设
截止2018年,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6]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覆盖):44个
区域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数量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政治经济史、经济史、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国防经济、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光学、微生物学、动物学、环境科学、农药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企业管理。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植物学
一级博士授权点(29个)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临床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4个):
民族学、教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基础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临床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博士后流动站(27个)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植物保护、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考古学、世界史学、生态学。
学科评估
2007—2009年,教育部开展新一轮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南开大学经济、数学、化学、历史四大学科名列全国前三,全国前三学科数达6个,位居高校第七;全国前十学科总数达到十四个,位列高校第九。
2012年,南开29个一级学科参评,共有20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十,8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五。[7]
折叠教学建设
截止2018年,2007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9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世界经济概论 中国近代史纲要
大学英语科研方法论综合化学实验
微生物发酵工程会计学大学文科数学环境化学环境学基础化学概论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政治经济学世界上古中古史市场营销抽象代数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古代汉语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创业管理公司治理学国际贸易实务现代中国文学商业银行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化学大学物理实验中国古代后期史数学文化西方经济学大学语文
微生物学等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5月,与3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承建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等9所海外孔子学院,2012年、2015年两次获评“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学校承担了国家汉语对外教育培训任务,推出了牛津/剑桥暑期项目等一批水平较高的海外学习项目。学校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GULF)、国际公立大学论坛(IFPU)、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AU)、欧洲大学宪章、联合国秘书长科学咨询委员会(UNESCO-SAB)、电子电器工程师协会(IEEE)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活动,进一步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机构的实质性、深层次合作。
教学成果
南开大学本科科研创新百项工程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一些同学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顶级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物理学院本科生张英杰等同学的研究论文“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of quantum emitters with different energy systems near a single spherical metal nanoparticle”在光学顶级期刊《Optics Express》刊发。该论文是张英杰、张若洋、张志帅、朱海波4名同学2008年起承担的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项目“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对稀土材料发光的影响”的研究成果之一。该项目的另一研究成果“Surface polariton generation and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using a superlens”被同样是光学领域前沿期刊的《Journal of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刊登。化学学院化学专业2007级本科生张时远,在4年期间发表了14篇高水平论文。其中10篇被SCI收录,影响因子大于4.0的文章有5篇,最高的一篇发表在世界顶级化学刊物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为5.504。他的科技作品“以钴(II)离子作为功能基元的配合物性质研究”在天津市第十一届“挑战杯”中脱颖而出,并获得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2012年11月16日,国际顶级刊物《科学》杂志发表了由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教授组博士生李娜和美国德州达拉斯大学雷·鲍曼教授组博士后马修·立玛共同担任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研究组发明了由石蜡填充的碳纳米管纤维制造的人工肌肉,这种“肌肉”可以驱动超过自身体重10万倍的重物,并提供超过天然骨骼肌85倍以上的机械功率。
2013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与故宫博物院首次联合招收故宫学与明清宫廷研究方向博士生,首届计划招收3名学生,将采取双导师制度。学生将在南开大学学习故宫院史、故宫建筑学、明清宫廷史等相关课程,并赴故宫博物院考察学习文物。
折叠外界评价
社会评价
“我是爱南开的!”——周恩来
“南开大学是同我们民族和国家的道路紧密结合的。”——温家宝
“我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南开度过的!”——陈省身
“南开为中国而牺牲,有中国必有南开!”——蒋介石[8]
“什么学校最出色?当推南开为巨擘”——陶行知
学校排名
2003年至2012年,南开大学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仅位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之后,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列第6。
荷兰莱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CTWS)发布的全球500家大学排行榜,南开大学位列53位,居中国高校之首,首次力压清华、北大。
世界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布的大学排行榜中,南开大学位列中国高校第7。
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于2012年5月发布了2012年中国大学50强排行榜,在所有中国内地高校中,南开大学位居第10名。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推出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南开大学位列大陆高校第8。
201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南开大学位列世界大学第363位,位列大陆高校第9。
2013年《高等教育观察》发布大学排行榜中,南开大学列位高校第9。
2013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中,南开大学位列亚洲大学第50位,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9。
折叠编辑本段校园文化
折叠学校标识
- 校名
1904年8月,严修、张伯苓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即将严氏家馆和王益孙家馆合并,招收新生,并于1904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学。校舍在严宅偏院,规模狭小,当时校名初称“私立中学堂”,不久先后易名“敬业中学堂”、“私立第一中学堂”。此后得邑绅郑菊如捐城西南“南开洼”地10亩,几经周折,起建校舍。1907年秋,由严宅迁入新校舍,学校因所在地名改称“南开中学堂”,后改称“私立南开学校”。
在南开大学的校门上镌刻着四个大字“南开大学”,金光闪闪、苍劲有力、飘逸挥洒。每一个南开人都知道,这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校名。这几个大字已经成为南开的重要标识。
- 校徽
为纪念南开系列学校百年校庆,2004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启用了新的校徽。[9]
南开大学标志形象的基本元素由图形标志和字体标志两部分构成。其中,图形标志是其核心元素,在实际应用中也称为“校标”。
南开大学校标的核心图像为八角形,它既是南开大学校标的原始形态,也是其核心形态。八角星行由两个正方行叠加、结合而成,八个角皆为直角,分别指向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一是体现“方方正正做人”之意,二是体现南开人“面向四面八方,胸怀博大,广纳新知,锐意进取”之精神。
八角星行方圆互动,融合东西,体现了南开大学“智圆行方”的入世哲学、“追求卓越”的立世哲学和“允公允能”的济世哲学。
校标中的“南开”二字凝练厚重,而孤形排列的“NANKAI UNIVERSITY”简约明快,表征了南开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面向世界的东方学府,图标下部以“1919” 具体说明南开大学的创建时间。
由来
1917年9月22日,天津南运河决口。当日夜里,洪水涌进天津南开中学。10月,在张彭春亲自指挥下,全校迁入河北政法学校。为同其他学校学生区别开来,每名学生胸前都佩戴着一枚纸制的紫白色临时校徽。紫白是南开校色(紫色意取“紫气东来”),正是这枚紫白校徽,使学生们念念不忘自己是南开人。以后,每年的9月23日晚上,学校都要在饭厅里举行一次“水灾纪念会”。全体学生坐在饭桌前喝粥纪念,而且胸前都佩戴印有“南开”二字的紫白色卡片,同当年那个一样,只是下面加印了一行小字:“民国六年水灾纪念”。
变化
后南开大学校徽由盾徽改为圆形校徽,与新校徽不同之处在于底部的字样为南开大学的所在地天津的拼音“TIANJIN”。原“TIANJIN“标志又改为了"1919",标志着南开大学的建校时间,校徽颜色为南开校色青莲紫。
- 校训
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办学理念的凝结,治校传统的升华,体现了南开人特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正如喻传鉴先生所说:“‘公,能’二字,为全校精神之所寄,先生之所施教,本此二字,学生之所努力,也本此二字。”南开大学的校训始创于1934年,在南开学校创办三十周年的校庆纪念会上,校长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
“允公允能”这种话语形式,语本《诗经·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语首助词。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张伯苓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与时俱进,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迅速。
张伯苓先生指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是要作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而南开学校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有现代化才能的学生,不仅要求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而且要具有实际工作的能力。”“所谓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要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 校歌
由来
为巩固团体精神,南开在五四运动前就创制了校歌,编校歌的动议,是1917年5月16日在东京南开同学会欢迎当时赴日本参加远东运动会的张伯苓老校长和南开运动员茶话会上,由留日南开学生张蓬仙提出的。
1918年末,张伯苓老校长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校后,即请音乐教员孙润生审定一歌,为“于聚会之时,千人合唱,以期神会而铸就南开真精神”,曲子采用的是西方的圣诞之歌——《on Christmas Tree》。
歌词
渤海之滨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汲汲駸駸 月异日新 发煌我前途无垠
美哉大仁 智勇真纯 以铸以陶 文质彬彬
渤海之滨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折叠南开镜箴
南开镜箴,又称四十字镜箴、容止格言,是流传于南开体系的大中学校,仅次于“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他是由著名教育家、南开体系创建人张伯苓订立的。南开体系的各所学校在重要通道处都设有大镜子,提醒过往的师生随时注意仪容仪表,这些镜子上都镌刻有这段镜箴。镜箴要求南开学子拥有整洁合适、积极向上的仪容仪表以及平和、宽仁的处世态度,提醒学生注意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每逢开学时节,新生们都会被要求背诵镜箴,不忘张伯苓老校长的谆谆教诲。
原文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来历
张伯苓信奉这样的理念: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合适的着装习惯和文明行为,张伯苓特意在天津南开中学东楼中的过道左侧(一说校门入口处一侧)立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上面镌刻着张伯苓请严范孙书写的四十字:“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南开四十年校庆纪念特刊》)使学生出入校门有所儆戒,后得名“镜箴”,一直流传下来。
折叠学校校钟
南开精神的象征——校钟。两边铜铸支架也呈钟型,支架上架一横梁,校钟悬挂其上。此钟体积巨大,重达3000多公斤,古香古色,给人一种沧桑感。每年新生入学,必到此钟处举行仪式。南开校钟静静地悬在主楼的后广场,学校每逢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都会鸣钟纪念。
在南开主楼后广场上,悬挂着当年的校钟系德国克虏伯工厂制造,原是为庆祝李鸿章寿辰而制作的纪念钟,铜钟钟面铸有整部《金刚经》,重达一万三千余斤。1904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英军曾将该钟取走作日常用钟,八国联军向天津交还政权后,大钟移至海光寺,后海光寺赠与南开大学作为校钟。铜钟置于思源堂西侧,以4根弓形梁柱做支架,并悬挂于约2米高的台基之上。翻看南开旧时的照片,当时那口铜钟颇为壮观,是当时南开的一景。九一八事变1周年时,南开师生为铭记国耻,每日连敲校钟9响,次敲1响,再敲8响,用以象征南开人将铭记九一八国耻,钟声轰鸣,声震方圆数里。
1937年7月28日,日军进攻天津,而驻扎在海光寺的日军则将炮口直接对准八里台的南开大学。南开罹难,建筑被毁,图书设备遭到野蛮劫掠,而万斤大钟亦不知所终。战后学校多方查索校钟,张伯苓校长曾致函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商震将军在日本几个掠夺物品集中地搜寻,但都杳无无音,校钟终难逃被毁的厄运。1997年7月,为铭记南开园被侵华日军炸毁60周年的惨痛历史,学校决定重铸校钟。新铸校钟是由南京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所长、南京静海寺警世钟设计者王钟泉设计,江苏冶金机械厂铸造的。大钟的钟槌与南京警世钟的钟槌共同出自一棵有着80年树龄的檀木,一南一北两棵钟槌堪称一对孪生姐妹。
新的南开校钟重达3000公斤,钟高1.937米,寓意要师生员工牢记1937年日军炸毁南开。钟的周边雕刻着60枚校徽图案,意寓60周年,钟的正面是“南开”两个大字。钟上文字由著名书法家康殷先生书写,左面是校歌,中间是校训。
南开大学校钟铭文:
河海泱泱,立学启庠;
英彦蔚起,山高水长;
翔宇负笈,邦国之光;
七七事变,倭寇似狂;
毁我校园,景钟云亡;
今兹重铸,宫生喤喤;
莘莘学子,济济堂堂;
允公允能,蹈励发扬;
日新月异,科教腾骧;
猗欤南开,宏业无疆。
折叠校庆日
南开大学校庆日为10月17日。
折叠吉祥物
南开大学的吉祥物为南小开。 设计者是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本科生吴梦瑄。南开大学诞生于1919年(农历乙未羊年),为了拉近与读者距离,官微将一只身着青莲紫T恤,胸前画有“允公允能”字样的Q版的山羊形象“南小开”确定为官微“吉祥物”。并以此为基础制作了人形玩偶、毛绒玩具、书签、明信片等多款实体产品,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南开大学始建于1919己未羊年,也就是未羊年,以羊为吉祥物可彰显南开校史悠长。在中华文化中羊常有踏实肯干、温和乐群、长于开拓之高风,恰与南开“允公允能”相协相映,而山羊取义于八音之首羯鼓,有礼乐和谐之意,在西方文化中羊亦是象征纯洁的图腾。此外,山羊“小开”也表达了南开师生能够齐心协力,锐意创新,争做学界“领头羊”的美好期待。
折叠编辑本段学校章程
《南开大学章程》经第8届学校党委会第9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评议,2014年7月15日教育部第22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4年9月3日正式核准、生效。
正式核准的《南开大学章程》分为序言、总则、学校功能与教育形式、教职工、学生、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学术管理、民主管理、经费资产和后勤保障、外部关系、学校标识、附则,共12章、90条、9300余字。章程在结构上将教职工和学生置于组织管理要素之前,体现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内容上单列学校功能与教育形式,突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职能和开放办学、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在文风上力求简明清晰,“法言法语”,规范事关全局和根本的原则性问题。章程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要求,充分反映南开办学的制度传统和优势,努力彰显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特别是突出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注重学术治理体系规范化,着力强化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努力彰显立本开新的南开特色。
折叠编辑本段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
|
---|---|
党委书记 |
杨庆山 |
党委副书记 |
曹雪涛 杨克欣 张 亚 李义丹 王 磊 |
纪委书记 |
李义丹(兼) |
校长 |
曹雪涛 |
副校长 |
许京军 朱光磊 杨克欣(兼) 李 靖 |
历任校长
姓名 | 简介 | 任期 |
---|---|---|
张伯苓(1876-1951) | 字寿春,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首任校长。 | 1919-1948 |
何廉(1895-1975) | 字淬廉,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 | 1948-1957 |
杨石先(1897-1985)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理事长。 |
1957-1969 1979-1981 |
臧伯平(1913-2005) | 又名臧树棠,河北省唐县人,作家。 | 1978 |
滕维藻(1917-2008) | 世界经济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教授。 | 1981-1986 |
母国光(1931-2012) |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光学专家。 | 1986-1995 |
侯自新 | 南开大学数学教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名誉博士。 | 1995-2006 |
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2006-2011 | |
龚克 |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 | 2011-2018 |
折叠编辑本段知名校友
折叠编辑本段校区校址
南开大学现为“一校三区”形式,即“西有八里台校区,中有津南校区,东有泰达校区”这一互为依托,交相呼应的布局。
南开大学占地455.69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2.5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7.4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77.3万册。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折叠八里台校区
通讯地址:中国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
八里台校区(校本部)始建于1922年3月,当时由于南开大学原址位置狭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学校改在八里台村、北村南公地两段租下400余亩土地建设新教学区,后因日军侵华战争被毁,在战后复建。
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学院布局情况 | ||
经济学院 | 商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文学院 | 化学学院 | 物理科学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数学科学学院 | 南开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联合研究生院 |
折叠津南校区
- 通讯地址:中国天津市津南区同砚路38号。
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黄金走廊的中心位置――海河中游南岸的海河教育园区。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学院布局情况 | ||
历史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
法学院 | 汉语言文化学院 | 哲学院 |
金融学院 | 旅游与服务学院 | 软件学院 |
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医学院 | 药学院 |
折叠泰达校区
- 通讯地址:中国天津市滨海新区宏达街23号。
南开大学泰达校区位于滨海新区塘沽,于2000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学院一期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万平方米,分为教学科研区和生活区两部分,现承担南开大学部分理工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任务。
南开大学泰达校区学院布局情况 | ||
生物技术研究院 | 应用物理研究院 | 滨海开发研究院 |
微电子研究所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部分硕博生) |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部分硕博生) |
生命科学学院(部分硕博生) | 物理科学学院(部分硕博生) | 药学院(部分硕博生) |
选择驾校(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学员通过我们找到了适合的驾校